公告
茌平信息港(http://www.cpxxg.cn/)服务大家,欢迎分享传播!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!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,现在免费注册会员,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。
关闭
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茌平新闻资讯 » 本地新闻 » 正文

悠悠千年古县——茌平,5000年沧桑积淀,40载砥砺前行

发布时间:2018-10-26 15:17:26
核心提示:  茌平信息港本报讯五千年沧桑积淀,四十载砥砺前行。    1978年,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。    悠悠千年古县茌平,迎
  茌平信息港本报讯五千年沧桑积淀,四十载砥砺前行。
  
  1978年,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神州大地。
  
  悠悠千年古县——茌平,迎来涌动的春潮。
  
  好风凭借力,送我上青云。
  
 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默默无闻到市场经济新时期的风生水起,从鲁西的“穷尾巴”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67位,不靠边,不沿海的茌平演绎了一部跨越发展、腾飞起舞的壮丽诗篇。
  
  “天翻地覆!”这是外界对茌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评语!
  
  “前程似锦!”这是当地对茌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共识!
  
  东方风来满眼春。四十年的沧桑巨变,数字是最好的说明:城镇化率,1978年为10%左右,2018年初增长至47.2%;GDP,1978年1.58亿元,2018年初510亿元;财政收入,1978年区区几百万元,2018年初31.6亿元;农民人均收入,1978年49元,2018年初12820元……
  
  鲁西崛起“百强县”
  
  10月8日,人民日报发布《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》,茌平县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67位。自从2010年跻身“国家队”,茌平已连续9年入围,9年前进31位。成绩的取得,靠的是茌平人的闯劲和干劲。
  
  “百强之路”的精神实质就是一个“闯”字,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一条路。而将“闯”字发挥极致的,非信发集团莫属。
  
  四十年砥砺奋进,信发集团从装机容量1500千瓦时的小火电厂发展成为集发电、供热、氧化铝、电解铝、碳素、氟化盐、冰晶石、岩盐、烧碱、石灰、电石、聚氯乙烯、煤炭开发、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,所属及控股企业达到72家,总资产1860亿元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。信发是茌平第一家利税过亿的企业,全国同行业第一个实现“铝电双赢”模式的企业……诸多第一的背后,是茌平“敢为人先”的魅力和精神。
  
  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。信发高歌猛进的同时,茌平人也将发展目标锁定“全国百强县”。2003年,提出“艰苦奋斗五六年,力争跨入全国百强县”的构想;2007年,提出“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,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”……坚持“工业立县”不动摇,围绕铝、聚氯乙烯、密度板、味精、纺织、制药支柱产业,规划建设了“一区一带六园”产业集聚区,每年实施十大重点工业项目,扩总量,拉链条,发展循环经济,终于在2010年“梦圆百强”,位列98位,而在2002年,茌平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还排在527名。
  
  进入新时代,担负新使命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,茌平县坚决贯彻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”新发展理念,扎实推进“实力茌平、开放茌平、生态茌平、宜居茌平、和谐茌平”五个茌平建设,坚持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,以创新驱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具体路径。
  
  中钢研碳化硅、信力源超薄电子铜箔、新世纪物流有限公司智慧物流、清华易迈、千岛山庄养老项目……一批以信息经济、智能制造、物联网、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蓬勃兴起。全县三次产业结构,从1978年的70.0:17.5:12.5,到2018年初的9.9:63.5:26.6,2017年,茌平县百强县排名进位提升至第68位的同时,首次入围全国工业百强县,位列第85位。
  
  茌平在续写新的创业史!
  
  改革开放“弄潮儿”
  
  茌平敢领风气之先,山东最早包产到户的报道“发源地”就在茌平。
  
  茌平信息港信息显示时间回到39年前。1979年秋天,博平公社杨庄村支部大院内,算盘珠噼啪作响,村会计在计算各家各户年收入。“杨成海,2209块”,村支书宋怀友大声喊出这个数字。2209元,这是以前几十年才能攒下的钱啊!当新华社记者李锦将这个镜头定格,杨成海连同杨庄一同被载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,被赞誉“继小岗村之后的又一包产到户的典型”,后收入《大转折的瞬间》一书成为农村改革永恒的见证。
  
  以此为开端,茌平改革之树茁壮成长、枝繁叶茂。1984年,茌平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;1993年,茌平成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9个改革开放试点县;2000年,承担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任务;2005年,杜郎口中学农村教改轰动全省;2014试点农村土地确权登记;2017年农村地区供暖试点县……茌平农村改革不断拓展。
  
  征程万里风正劲,重任千钧再奋蹄。茌平在作答改革命题时,不敢停歇,未曾停歇;不敢松懈,更没有懈怠!
  
  以放管服改革为统领,茌平撬动重点领域改革,一子落,满盘活。
  
  2012年,县里将原有58个行政主体缩减至42个,成建制进驻“县政务服务中心”;2014年,向社会公布《茌平县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》;2015年,取消4项、“冻结”9项行政审批事项,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。
  
  今年,茌平以“一次办好”改革为契机,深入推进“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务”,梳理889项一次办好清单,绘制完成1854项事项的办事流程图,完成1854项事项的标准化规程和办事指南……
  
  深化改革的同时,茌平开放的大门也越敞越大。
  
  “走出去”的信发,先后取得印尼、斐济、澳大利亚3个国家5400平方公里的铝土矿勘探开采权;金号织业、德通交通器材相继在在美国设立分公司。
  
  开放,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。四十年开放进程,茌平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,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利用“两种资源”开拓“两个市场”的能力持续增强。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125.5万元人民币扩大到70多亿元人民币。
  
  幸福人民“模范生”
  
 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,是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,也是提升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。
  
  种了一辈子地的博平镇贾马村的肖光举做梦也想不到,老了老了却享受到每月110元的“退休金”;一场大病,让乐平镇后王屯村王华峰差点掉进“穷窟窿”,而2万元的大病补偿金,让微笑又挂到全家人的脸上……在茌平,一件件惠民实事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。
  
  人民有所呼,改革有所应。多年来,茌平一直争当幸福人民的“模范生”。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,先后实施中小学校舍改扩建、破解城区大班额、新型农民培训、城乡环卫一体化、文化惠民、农村改厕、农村清洁供暖改造等惠民工程,力求让城乡居民得到更多的实惠。
  
  这些年,茌平倾力抓好扶贫攻坚,统筹推进金融扶贫、行业扶贫、社会扶贫、片区扶贫,巩固脱贫成效,34个省定贫困村、4000“插花式”贫困户如期脱贫。
  
  茌平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以贾寨镇耿店村为“样板”,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,努力培养更多“齐鲁样板”。
  
 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,实施“利剑斩污”八项清零专项行动,全面推行“河长制”,积极开展“清河行动”,推进“森林城市”建设……
  
  茌平坚信,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解决好就学、就医、就业等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民生问题,才能让新时代的发展更具生机。
  
  四十年风雨兼程,我们已跨入新时代。
  
  未来的茌平,开放之门将会越开越大,改革之路将会越走越宽。茌平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行!
  
  一条河流的生态之变:“臭水河”变成“小清河”
  
  最近,两侧绿树成荫的茌新河成了婚纱摄影地,许多新人在自己家门口拍出了“大片”。“拍摄水里倒影,新人就像站在蓝天上。”不少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刻。
  
  同样感慨的还有振兴街刁家洼村的刁满涛,昔日的臭水河竟成现在这般!
  
  茌新河以前是条无名河。“以前河没有这么宽,但是一到夏天村民都来这里下坑。”刁满涛说它是童年的记忆,虽然宽度只有两米多,可是河水清澈,小鱼会从河里蹦出来。
  
  上世纪90年代起,沿岸建起了很多加工厂,河水开始变黑变臭,工厂排出的废水在整个河上泛起了白沫。刁满涛说,儿子小时候就没有去过这条河。
  
  这种情况在2001年发生了改变,茌平提出“既要经济发展,又要绿水蓝天”,加大对县内造纸、味精等7种行业的监管,投资15亿元对37家企业进行环保改造,建成两处污水处理厂,在23处排污沟、管道上设立污控监测点。
  
  河水渐渐变清了,在茌新河上把网一收,拉上来都是活蹦乱跳的鱼,最大的能有8斤多。在之后的10年,茌新河没有再变成臭水河,可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,高楼大厦建起来,跟随而来的环境却没有更好。两岸开始出现生活垃圾。
  
  2012年,茌平在鲁西率先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,建起“村收、镇运、县处理”的垃圾处理机制。最近几年里,对于河流的整治也形成了长效机制,建起河长制分片管理。8名县级河长主要对16条市、县重要河湖进行了巡、管、控,273名乡村级河长按照属地分工。根据污染源分布状况,建立“一河一档”,制定“一河一策”。
  
  现在的茌新河,投资上亿元铺上了生活用水和生活污水、工业废水两条管道,河流两岸树木繁茂,每天都有专人负责垃圾清理,茌新河,从此清澈。
  
  (常帅)
  
  一个农民的生产之变:车轮上的“机械化”
  
  “突突突!”10月10日,在茌平县胡屯镇景马村种粮大户李长利的责任田里,两辆50马力的拖拉机带着小麦播种机“并肩战斗”,不到一上午,40多亩地就种完了。
  
  “机械化效率真是太高了,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!”1965年出生,如今53岁的李长利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。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,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,从肩扛手抬的“11路”车到两个轮子一根轴的“地排车”,从农用三轮车、小“12”到50马力拖拉机、大型深松机,李长利亲眼见证了茌平这片黄土地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。
  
  “记忆中,我家第一辆车是地排车。”李长利说,他印象最深的还是用地排车“交公粮”:排队、验水分、过秤、收条卸粮,“一切顺利的话一天才能忙完,要是赶上水分不达标粮站不收的话,就地摊晒得两天才能回到家。”
  
  1989年,全县的农业形势发展良好,不少三轮车、拖拉机开始在农田里穿梭。李长利狠心花了5000元“重金”买下了这辈子的第一辆“大家伙”——时风农用三轮车。1991年,他又赊账购置了一台潍柴12马力拖拉机。
  
  2006年,存在了2000多年的“农业税”彻底淹没在茌平县满地奔跑的近万辆拖拉机“突突”声中。而头脑灵活的李长利盯上了村里因青壮年外出打工而撂荒的土地,流转了近50亩土地成了“地主”。而种地的“主力”——50马力拖拉机、大型深松机、旋耕机、打捆机、喷药机、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都被他开回了家。
  
  农民,从户籍身份的象征到体面的职业正悄然发生着巨变。“李长利们”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不足100元发展到2017年的人均12820元,粮食生产总产达到9.09亿公斤。
  
  车轮上的“七十二变”,不但记载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,同时也见证了茌平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!
  
  (王国栋)
  
  一家企业的制造之变:从“汗水经济”走向“智慧经济”
  
  国庆节期间,作为山东金号集团庆祝建厂50周年活动之一,58岁的退休职工张晓云被邀请回厂参观,这位30年的“老车工”感叹不已。
  
  张晓云说,她年轻时曾是缝制车间的状元,坐在缝纫机车前“挥汗”一天,可以缝制200条毛巾,“现在一台自动横缝机一天可缝制8000条毛巾,是4个工人1天工作量的10倍。”
  
  山东金号集团的前身是茌平县毛巾厂,1968年建厂。“上世纪90年代以后,由于产品技术、工艺设备落后,产品不受欢迎,环保不达标,企业面临倒闭。”金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先斌回忆。
  
  改革刻不容缓。1996年,企业自主开发的印花、提花、断档产品风靡一时,当年扭亏为盈。1998年经股份制改造后成立山东金号织业有限公司,主动淘汰了60%以上的落后产能和产品,以创新提质量,金号品牌逐渐叫响全国。
  
  近年来,金号整合全球专家和资源,率先筹划建立“工业4.0”智能化工厂,如今,80%以上智能装备和机械从发达国家引进,四大类5000多种花色品种年生产能力17000多万件,综合实力位于行业前列。今年,刘先斌被中国家纺大会授予“改革开放40年家纺行业突出贡献人物”。
  
  刘先斌感慨,传统产业必须加快由“汗水型”向“智慧型”发展。
  
  在茌平,有两个数据不容忽视:传统产业占整个产业的70%,而重工业又占到传统产业的70%。
  
  近年来,县里推动产品向产业链高端迈进,深入系统梳理铝及铝加工、生物制药等五大主导产业链条“沿线”新兴产业和产品,引进人才,努力做好“建链”“延链”文章。
  
  茌平信息港获悉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,越来越多“金号”的故事正在茌平精彩上演。
 
 
[ 新闻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同类图片新闻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 
悠悠千年古县——茌平,5000年沧桑积淀,40载砥砺前行版权与免责声明
 
网站首页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使用协议 | 版权隐私 | 网站地图 | 排名推广 | 广告服务 | 积分换礼 | 网站留言 | RSS订阅| 站点地图